【城市体检】定位新能源 增长失速的万亿级城东莞市能否破茧重生?

最新信息

【城市体检】定位新能源 增长失速的万亿级城东莞市能否破茧重生?
2023-09-18 14:20:00
9月初,有关于东莞城市发展的重磅消息了引发社会关注——东莞牵手宁德时代
  上述消息称,宁德时代与东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以“政企合作”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进“零碳制造”、“绿电制造”,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新能源产业是东莞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特色,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的“立新柱”。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与东莞的牵手成为东莞产业转型的风向标。
  根据《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将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电动轻型车、储能及光伏、氢能及应用等四大领域。到2025 年,东莞新能源产业规模将力争达到1200 亿元,以此推动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向千亿级支柱迈进,牵引带动东莞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乏力,东莞经历转型阵痛
  作为以世界工厂为代名词的万亿级城市,长期以来东莞贸出口依赖度(出口份额占GDP比值)非常高。
  根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东莞外贸出口依赖度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17~2019年超过90%,保持在全国前两位水平。
  东莞经济高位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导致了对国际市场形势的格外敏感。
  2020年,东莞全年进出口总额1.3万亿元,同比下降3.8%,全年GDP增速只有1.1%;2021年,在订单回流拉动下,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东莞经济增速也高达8.2%;到了2022年,疲软的全球经济再度使订单量大幅降低,东莞GDP同比增长仅0.6%,进出口总额则下降8.7%。
image  数据来源:东莞市统计局及统计年鉴
  疫情结束以来,东莞市外贸订单持续减少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自年初东莞万人大厂捷荣股份宣布停工三个月起,库珀电子、驰鹏电子等知名企业纷纷停产,东莞华基实业更是在停产三个月之后又将停产延期到了2024年2月。很多产业园区中“厂房招租”的广告随处可见。
  停产潮之下,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萎缩,上半年仅有6186亿元,同比下降了11.3%,已经与2019年持平。相应,东莞GDP同比增速仅为1.5%,在万亿级城市中垫底。
image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中小企业多、低附加值产品多是东莞产业经济最主要的特点。
  成熟的中小企业和低附加值产品发展模式也使技术升级难以有大的突破。2021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走访东莞核心企业,发表的《东莞产业发展活力从何而来——东莞企业调研实录》指出,整体上看,东莞大多数的企业仍是以中低端的加工组装为主业务,精密加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即便是一些业绩优良,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东莞企业,也缺乏对核心元部件和核心技术的掌控;在纺织服装行业,接收国外订单后按照样板进行加工的模式仍比较普遍。
  此外,随着国内人工以及一系列生产成本的一再上升,许多国外内企业纷纷寻找更具竞争力的采购地点。种种因素导致东莞的外贸加工型经济模式处在了极其尴尬的位置。
  更为使得关注的是,利润水平下滑,劳动力成本也难以明显增长。2022年,东莞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仅93299元,是除泉州外,万亿级GDP城市中平均工资第二低的城市。人才同样很难留在东莞。
  在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背景下,东莞谋求转型进入深水区。借力周边城市产业外溢资源,东莞开始引入深圳的产业资源。
  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华为深圳坂田总部基地已经无法满足华为的需求,于是将生产线搬向了东莞的松山湖。此外,京东、腾讯、大疆、比亚迪等科技巨头纷纷在此建厂。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在2016~2021年间,深圳重点制造业企业局部迁移中,超过40%搬迁到东莞。
  局部搬迁,大多是把生产线搬到东莞,而品牌、研发、销售等价值链高位部分仍留在了深圳。
  比如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生产基地在东莞的松山湖和大岭山,全球总部、品牌中心落在深圳的西丽和粤海;而东莞的OPPO和vivo相继在深圳建全球总部,将价值链向外迁移。
  生产线的搬迁虽然对于东莞GDP带来了短期的拉动,但是对产业创新与长期发展反而成了严重的障碍。也是导致东莞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形成眼下困局的重要原因。
image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谋求转型,东莞定位新能源
  在经历转型阵痛之后,新能源成为东莞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这也是东莞产业突围的重点方向之一。
  根据《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到2025 年,东莞新能源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水平,并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电动轻型车、储能及光伏、氢能及应用等四大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成为带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么有资源,要么有市场。
  广东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大省。202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30万台,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份额的近五分之一。生产基地大多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如广州华都的东风日产汽车生产基地、增城的广汽本田、南沙的广汽丰田以及深圳龙岗区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等。
  东莞北连广州,南接深圳,市场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东莞的产业链也同样完善。作为为数不多具有全部41 个工业大类,且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制造强市,“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在东莞蓬勃发展的产业配套资源已经相当齐备。
  目前,东莞在新能源产业已经主要布局储能电池、锂电负极材料、锂电隔膜、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近3 年来,东莞新能源产业已落地项目102个,总投资达737亿元,集聚发展了一批如博力威易事特、朗泰通、阳天电子、凯金新能源等一批储能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已经初显雏形。
  今年第三季度新动工的重大项目中,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新型锂电池及储能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规划生产10GWh新型储能、轻型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年产值预计将达110亿元,是继比亚迪之后,在东莞又一投资超50 亿元规模的新能源重大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东莞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7 亿元,未来两年还有望突破千亿规模,成为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image  数据来源:东莞市统计局及统计年鉴
  “小”是制约东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点。
  得益于新能源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巨大市场,目前锂电池行业还在快速扩张,拼规模压成本是最显著的特征。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三者占据了中国超70%的市场份额,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前三企业的市场集中度高达80.8%。对于占动力锂电池半壁江山的“宁王”而言,2022年营业成本中,87.9%都是源于“直接材料”,如此高的原材料成本,规模越大其采购成本就会越低,同时运营和管理成本等也将同步降低,赢者通吃的局面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
  除宁德时代外,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多数一二线锂电企业都在纷纷扩张。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内,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相较而言,以赣锋50亿元项目为“大哥”的东莞锂电池产业在行业江湖里实在不值一提。
  另外,根据浙商证券等多家市场机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但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4000GWh,规划产能将远超所需产能。对于规模尚小的东莞新能源产业更是压力重重。
  土地资源制约仍难解决
  “小马配小车”是东莞产业用地的典型特点。
  由于东莞大部分经营和生产性土地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受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制约,很难进行连片开发,东莞城市更新异常困难。所以,东莞的产业空间整体呈现出“总量大、分布散、个体小”的特征, 4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在2万多个地块上,70%的工业园面积在300亩以下,60%镇街拿不出500 亩以上土地。产业空间的失衡与错配难以匹配新型产业发展需求,给东莞市产业迭代升级带来了难度。
  如引入的赣锋锂电项目,其用地面积为325.5 亩,规划产能只有10GWh。而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占地面积达到1600余亩,规划产能达到60GWh。
  同时,破碎化产业用地分布也影响了产出效率。
  东莞的工业用地均产值仅相当于广州的32%、深圳的26%;而且众多村镇工业园与村居高度混合,难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服务配套空间与产业需求脱节也是当前东莞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产业内容传统,大量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也相对单一,服务配套能力并不完善,难以支撑新型产业的发展。由于市域范围内整体协调缺乏,镇街间各自为政配建服务设施,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低效。
  创新政策,“为制造业要土地”
  2023年4月今年4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印发《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实施方案》,要求打造一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有利于城市形态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改变原有镇村工业园小、散、乱的低端现状。市自然资源局在全市识别划定的60片现代化产业园区用地,在5年内将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承载大产业、大项目、大设施。
  这是获批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到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2022年,创新产业土地连片整备开发机制推出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后又一土地利用创新举措。
  东莞政府通过创新的“3个三分之一”空间载体滚动开发机制推进园区高效建设。所谓“3个三分之一”是指,三分之一空间由政府收储招引龙头企业,三分之一空间由社会资本建设高质量工业大厦,三分之一空间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和低成本产业空间;在开发时序上,园区按照每年“统筹1/3、拆除1/3、动工1/3”的节奏有序推进。
  通过产业政策机制的不断创新,东莞在兼顾多方利益、实现连片开发突破形成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拓空间”创新路径,成功经验获全省推广。
  但不可否认,毕竟东莞产业用地状况由来已久,新的产业政策能否真正“为制造业要来土地”尚需时间检验。
  数字化也许是东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以锂电池为代表的东莞新能源产业链上具有话语权的公司少,核心技术优势并不突出。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市场对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合格率和低制造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沿用在数码锂离子电池领域采用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数字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863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认为,电池制造将朝着高品质、高效、高稳定性、信息化、无人化、可视化方向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化、规范化,加快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智能化制造。
  广东科技学院副教授、新能源汽车专业带头人金标也表示,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与新型储能技术的高度融合,必然带来储能控制芯片等重大制造项目的快速发展。
  东莞在数字化方面有实实在在的动作。2023年3月,《东莞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发布,要求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持续深入推进2022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产业数字化的各项工作要点,全力推动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将统筹三年100亿元资金支持东莞数字经济发展,年内打造智能工厂(车间)不少于40个,全年新增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将东莞传统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产业链配套资源与新能源产业实现更加紧密的集合,充分发挥出产业技术储备、创新能力、人才数量、企业生态等发展要素优势,才能真正为东莞新能源转型带来新动力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城市体检】定位新能源 增长失速的万亿级城东莞市能否破茧重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